本文共2730个字,阅读需要6分钟
建议你思考自己进化得咋样了
你从来想不到,下一秒会有怎样的惊喜在等着你。
最近,一对小时候分别被两个美国家庭收养的华裔姐妹,通过基因检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另一个自己”。
一口吐沫有多少秘密不止美国,基因检测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逐渐热了起来,通过基因检测,有人开始“科学剁手”:
有人攻破了缠绕人生二十年的“吐奶迷思”:
有人终于释然了自己的“五音不全”(毕竟是刻在基因里的……):
还有不少老母亲,开始操心孩子的“大器晚成”:
基因检测甚至也得到了一些明星的追捧站队:
花几百块钱,寄一口吐沫回检测机构,你就能获得一份包括祖源分析、遗传疾病、药物代谢、运动基因,甚至皮肤特性在内的“超大容量”分析报告。
目前“基因检测”作为一项商业服务褒贬不一,但这个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词汇,已然越来越亲民。
谈及消费型基因检测,绕不过商业性、娱乐性,甚至社交属性,它之所以能收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方面归功于古老的灵魂三连击:
我是谁?
我从哪儿来?
我到哪儿去?
对人类亘古不变的迷之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基因科学和相关技术、个性化医疗的发展,以及人们科学意识的建立。
科普书的畅销不是偶然
这是一个知识核爆的时代,每个人都能敏锐地意识到不断拓宽的认知边界,以及世界更新迭代的速度。
“不进则退”的焦虑和对知识的信任,不断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我们希望能及时补充新的观点、思维方式,甚至是具有专业性、前瞻性的视野,以升级自己旧有的知识体系。
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解读深入浅出,并且能颠覆思维定式的的科普类书籍,在低迷的图书市场中抬起头来。
前有20世纪90年代霍金《时间简史》在中国的滥觞,现在则有“人类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明天》《联结》频频“刷新三观”。
这不仅仅是中国语境下的畅销热潮。
2017年,人类学科普图书《驯化》在英国甫一出版,便引发了学界与出版界的震动,并跻身当年《经济学人》《星期日邮报》年度好书榜单,《卫报》称其为“可与《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比肩的人类学著作”。
△《驯化》的英文版书封
作者艾丽丝·罗伯茨在英国拥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她同时拥有解剖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病理学家等众多学科背景,被媒体称为“天才全能型专家”。
△艾丽丝·罗伯茨迷人的微笑
同时也是作家、BBC科普节目主持人,在创作这一主题时她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将人类学、考古学、基因科学等领域联结到一起,贡献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平衡,有趣、迷人,史诗般的写作”。
在《驯化》中,艾丽丝·罗伯茨选取犬、小麦、土豆、鸡、苹果等9个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物种,加上人类自身,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考古物证和最前沿的研究数据、实验结果等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展开百万年来人类与这些“伙伴”互相交缠的进化之旅。
如果你想了解更新更深的人类历史,及其所预示的未来图景,《驯化》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借用《我们人类的基因》作者亚当·卢瑟福的评价:“在叙述我们人类自己的故事当中,本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史诗巨著。”
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一部动植物的驯化史
回到开篇的灵魂拷问——我们从哪里来?在《驯化》中,艾丽丝·罗伯茨从人类学角度给出了靠谱的回答。
20世纪70年代,通过诸多古生物研究、考古化石比对,科学家认为埃塞俄比亚出土的一颗头骨很可能是欧洲人的祖先;
此后10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将人类的“老家”指向非洲;
1987年,遗传学家通过研究全世界147人的线粒体DNA,并建立了人的种类史发展树状图,最终将人类的根锁定在非洲。
所以,尽管我们觉得元谋人、北京猿人更亲切,但它们很可能早在我们真正的祖先到达这片土地前,就已经因为恶劣的气候灭绝了。
人类的DNA中只有一个故乡,如此看来,也可以说世界人民在遗传学的意义上率先实现大团结了。
随着人类的迁徙、进化,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逐渐“升级”,在越来越多的物种为我所用的同时,人的存在方式、发展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伴随牛、绵羊和山羊的饲养,除了食肉外,人们也衍生出挤奶的需求。但作为哺乳动物,尽管我们在婴儿时期很习惯喝奶,可成年后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消化、吸收鲜奶中的乳糖。
为了适应乳糖,一方面人们将鲜奶发酵,制出人类饮食文明史上最不可不提的美味——奶酪;另一方面,一部分人进化出了“耐乳糖性”,在断母乳后仍可以轻松消化鲜奶。
所以,在今天,欧洲西北部有98%的人成年后仍具备“耐乳糖性”,而在没有乳品业历史的东亚,不少人至今一喝鲜奶仍会出现严重的肠胃反应。
狼如何从人类的敌人变成忠诚的伙伴——犬;小麦怎样从野草变成盘中之餐;土豆为何曾给予大地丰饶也带来过饥荒;马如何带给我们关于力量和速度的想象……
《驯化》的每一页,都在为那些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动植物,进行科学可靠的溯源,讲述那些写在基因里的有趣故事,并展示出前沿科学研究带来的惊人启示。
尽管干货满满,但艾丽丝·罗伯茨总会用一种抒情的语气娓娓道来,使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书中也不乏一些颠覆性的冷知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许多犬类几乎灭绝,后来又通过与其他犬类杂交得以“复活”。
在今天的任一时间点,地球上的鸡的数量比人的数量至少多3倍。
马不仅有面部表情,还能彼此之间识别,甚至能解读出人的表情。
……
用新的眼光看世界,看自己
长久以来,谈及人类的进化、人类与动植物的关系,我们都难免滑入自大的陷阱,往往以为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发现了某种动植物的潜力,选中了它,开始有目的的改造,而这种最终被“优化”的物种,随着人类的迁移被带到了全世界。
事实上,这个过程要比那种一厢情愿的想象复杂得多。驯化的过程其实更加偶然,甚至有可能是那些动植物伙伴率先选择了我们,甚至是在人类意识到之前就已悄然发生。
人类和各个物种互相接触、碰撞,再近距离地共同生长,最后我们的进化史便交织缠绕在了一起。
我们不断驯化新的物种为我所用,与此同时,这些物种也在“驯化”人类,它们的印记留存在整个人类社会里,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最终共同塑造了当下的世界,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艾丽丝·罗伯茨自始至终在传达的这种进化观念,和谨慎取证的科学态度,也许是比眼界大开的冷知识,更使人受益深远的。
小新的每日赠书
●你觉得人类进化的趋势是什么?
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综合留言质量和热度选出1位书友,赠送新经典好书1本。
点击图片可购买 限时单本包邮 | 《驯化:十个物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英]爱丽丝?罗伯茨 李文涛 译 人类不断驯化新的物种为己所用,而同时,这些物种也在“驯化”人类,它们的印记留存在整个人类社会,沉淀在我们的基因中,最终共同塑造了当下的世界,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
孤独图书馆:你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我的孤独是一座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