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年底了,不少剧开始大清仓、大甩卖。
于是,近段时间突然定档的剧集还真不少。
有积压三年的《狼殿下》《情深缘起》,也有虽未积压太久但播出时也谨小慎微的《鹿鼎记》。
其中,《鹿鼎记》和《情深缘起》都是改编自知名小说。
《鹿鼎记》改编自金庸的同名小说,此前已有多个影视剧版本。新世纪以来,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版本,是2008年黄晓明版。
《情深缘起》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2002年林心如版《半生缘》,是受众较多的一个版本。
无论是黄晓明版《鹿鼎记》还是林心如版《半生缘》,播出时口碑反响都很平淡。
黄晓明版《鹿鼎记》当时豆瓣评分5.6分。张一山版播出后,涨了0.1分。
林心如版《半生缘》豆瓣评分7.1分。蒋欣版播出后,最新的打分很多是四星五星,并写道,“因为新版立马来给旧版打5星!”、“赶紧来给老版打个分,抚慰一下我受伤的心灵。”
为什么在新版本播出后,一些原本口碑糟糕的老版,评分反倒往上涨了?
新版本为何一代不如一代了?
01 都靠同行衬托
一个应该承认的事实是,如今的国产剧有“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
此前有人粗略统计过:2000-2009年,豆瓣8分以上的国产剧有346部。
但到了2010-2018年,就只有206部。
与之相对的是,2-5分不合格的作品大幅增长。
2000-2009年,5分以下只有41部。
可2010年代出产的低分剧,竟高达610部!
虽然豆瓣评分不能说明一切,今年国产剧也有一些精品冒出,但至少从翻拍来说,相当一批观众对近年来的翻拍作品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就比如张一山版《鹿鼎记》,豆瓣评分低至2.7分,黄晓明版一半的评分都达不到。
《情深缘起》虽然还未开分,但看着网友打出的密密麻麻的一星,评分大概率也是3分左右。
观众原本以为一些老版有够烂的,没想到,新版还能更烂。
就比如黄晓明版《鹿鼎记》,虽然成人韦小宝的戏份遭到诟病,但这一版本的前几集,是多个版本《鹿鼎记》里最贴合原著的。
小说里的韦小宝一出场时就只有十二三岁,所以黄晓明版《鹿鼎记》就找了儿童演员,从韦小宝少年时期开始拍起。
张一山版《鹿鼎记》,连贴合原著这一点都不具备。
张一山采用了卡通式的演法,想演出韦小宝的“可爱”,结果荒腔走板,让韦小宝像个上蹿下跳的“小丑”。
金庸的《鹿鼎记》是喜剧也是悲剧,是武侠小说更是历史小说。韦小宝“神行百步”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到历史的寒意和旧时代的腐朽。
张一山版《鹿鼎记》剔除了历史思考这一层面,我们只看到韦小宝在打怪升级,不断赢得权力、金钱和女人,沦为一出意淫闹剧。
林心如版《半生缘》,蒋勤勤版顾曼璐很绝,她准确把握住小说中顾曼璐的精髓的:一种因爱生恨、因爱生妒的变态性人格。她爱家人,但她的爱最终走向扭曲,成为更可怕的恨。
但《情深缘起》,刘嘉玲版顾曼璐被改编得“面目全非”。顾曼璐俨然是上海滩的“大姐大”,而不是一个沦落风尘的私娼。
而蒋欣版顾曼桢,也失去了原版的那一点温婉含蓄。
郑元畅版沈世钧,俨然琼瑶剧男主角附体,动不动就大喊大叫哭哭啼啼诉衷肠。
看着新版这样一代不如一代,观众忍不住都对老版宽容了——当时是不是把老版骂得太凶了?
于是纷纷回到老版的页面,把原本打出的一星、两星,改成了三星、四星。
02 时光滤镜对老版更宽容
不过,新版真的一无是处?老版难道没有致命伤?
虽然这些年来,在资本热潮、流量经济以及愈发严格的政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国产剧题材降级、剧情降级、表演降级,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大事实;但这也不意味着,老版就尽善尽美。
像黄晓明版《鹿鼎记》,很多观众在成人演员出场后就弃剧了。
表演是一个致命伤。
林心如版《半生缘》,李立群饰演的祝鸿才,贴合原著的形象和性格,但李立群有些偏老了。
谭耀文版沈世钧的形象,与小说亦有一些偏差。
但如今观众回过头来看,可能会觉得老剧的一些缺点,并非那么不可接受。
就像我们看20多年前的TVB剧,很多布景都是假山假水,观众对此也很宽容。
这是时光滤镜在起作用——不仅是因为观众知道老剧的拍摄条件,有客观上的不足。
也在于,观众的怀旧情绪,让他们对老剧更宽容。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恐惧、不确定、焦虑的环境中,人们便倾向于怀旧,重新体验过去生活的片断,以增加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协助达到自我完整的目标。
怀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一种暂时性的逃避,以及某种积极的情感。
观众重温老剧,重温的不仅是那些经典的老剧情,更是想到当年看剧的自己,想到并不如烟的往事。这时,内心就会泛起一种温柔的情感。
比如林心如版《半生缘》的短评区,不少评论就写着,“想起来小时候陪我妈看过”,“这是小时候在家和爸妈一起看的电视剧”,“小时候和爸妈看,我问为什么叫半生缘?爸妈说只有半生的缘分,以后肯定会分开的。我就没再看下去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牌对王牌》这档综艺,时不时就搞一些老剧重聚,收视率一直都不低。
这是综艺怀旧梗的一种玩法,通过创造过一代人记忆中的经典作品的演员重聚,唤醒人们的怀旧情绪,提升观众对节目的好感度。
03 观众的耐心也一代不如一代
新版虽然总体不如老版,但新版就一无是处吗?
给《鹿鼎记》、《情深缘起》打一星差评的读者,也不妨问下自己:你的一星差评是不是仅仅是基于前三集?
这两部剧最新的剧情,你还有追吗?
你是否能够保证,这两部剧的口碑不会出现逆袭?
你对这部剧前三集的评价,能涵盖整部剧的水准吗?
不必讳言,很多观众可能第一集都没看完,就直接打一星,然后留下差评,并弃剧。
小妹有追最新的剧情,不吹不黑给个公正评价。
张一山版《鹿鼎记》,从头到尾像是一出闹剧。虽失去了金庸小说的丰富的历史况味和深刻的人性洞察,但它总归是一部流畅的闹剧。
《情深缘起》中,顾曼璐的扭曲性人格的缘起是,她失去了腹中的胎儿。剧情还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换句话说,新版《鹿鼎记》和《情深缘起》,虽然失去了原著的韵味,但它们都还是,起承转合有基本逻辑的电视剧。
它们的改编之所以“面目全非”,编剧当然应该负主要责任。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这些年来创作环境的愈发逼仄——
金庸小说的历史寒意,能完全拍出来吗?
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的宿命意识,确定不会被删减吗?
《鹿鼎记》和《情深缘起》,都删减多集,才得以定档播出。
这时,把锅直接全部甩给制作方,也是不公道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媒体追剧时代,观众的耐心也愈发有限了。
腾讯视频曾统计了用户的观看习惯后出了一个报告,报告显示,在第一集弃剧的用户中35%是发生在前7分钟内,40%的用户会在前三集弃剧。
此外,7分钟后倍速观看和拖拽的比例会增加20%。
业内总结出的一个定律是,“生死7分钟,黄金前三集”。
不可否认的是,一般前三集差的剧集,烂剧的概率也很高。
但前三集普通的电视剧,也有可能是细水流长、慢慢发酵的佳作——虽然概率不高。
当观众缺乏看剧的耐心,以“生死7分钟,黄金前三集”为原则,那么,观众可以屏蔽很多烂剧,但也会错过一些好剧。
更多时候,观众对一些剧集的评价,会偏颇多于客观。
就比如《鹿鼎记》《情深缘起》虽烂,但它们与那种真正粗制滥造的剧集,还是有区别的。
而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很多年轻观众都喜欢于通过抖音,或者微博热搜看全剧。
有冲突、有话题性、有爆点的,反而更受观众青睐。
观众缺乏足够的耐心,以及对话题性的推崇,也反过来影响了影视剧的创作倾向。
很多剧把功夫主要花费在前7分钟和前三集,以及话题的营销上。
烂尾的剧越来越多,话题性大于逻辑性和艺术性的剧集也越来越多。
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国产剧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
由此可见,新剧普遍不如老剧,国产剧的整体没落,是各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
我们没办法苛求观众多点耐心——观众从来就没有去看某一部剧的义务。
制作方既然要蹭一些名作的IP,也不能怪观众苛刻挑剔。
外在环境改变不了,只能呼吁制作方:踏踏实实搞创作,按影视剧的自身逻辑搞创作,认认真真做精品。
虽然要考虑观众的口味和审美趣味,但与其一味迎合,毋宁以优质作品,试着去引导。
迎合只会是饮鸩止渴,以好作品引导观众,才能实现双赢。
国产剧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这里还有你想看的精彩↓
记得“在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