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000阅读时间:4min
虽然尴尬会传染,但有时候不一定就是亲历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共情,它有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替代性尴尬——在当事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尴尬转移给了旁观者。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尴尬是怎么传染给别人的。
▼
(IC photo / 图)
豆瓣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社会性死亡”小组,从今年3月份创立至今,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成员已经突破20万大军,人气异常活跃。
这是一个专门用来分享“社会性死亡”经历的小组,何谓社会性死亡?小组贴心地给出了定义:“社会性死亡,网络流行词,其含义多为在他人面前出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
而这些互称“尸体”的成员们,通常都是社会性死亡事件的亲历者。如果我们不小心当众出糗,可能会希望这件事情赶紧过去,尘封在记忆里永不提起。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一群同是天涯沦落人能够在这里互相抱团取暖,分享自己的魔鬼经历,毕竟谁也不认识谁,大家一起来比惨。
“社死”的经典案例包括有,游泳游了半小时才发现自己忘了摘口罩,误以为街边的法拉利是自己叫的滴滴快车,在课堂上偷偷看节目入戏太深忍不住站起来鼓掌……
很奇怪的是,即使我们不是当事人,却也能隔着屏幕替这群当事人感到窒息,全身不自觉地处于紧绷状态,拳头紧握,手心留下深深的指甲印,甚至脚趾头能在地板上抠出个三室一厅。为什么我们会为他人的尴尬而尴尬呢?
尴尬也会被传染
在弄清楚为什么尴尬会被传染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尴尬:
尴尬,如同内疚、骄傲或羞耻等社会情绪,是我们人类道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与基本情绪(恐惧、幸福等)区分开来。最近的一些概念表明,尴尬是对违反社交礼仪的一种短暂性反应,因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及一个人的形象管理,并可在不同的情况下引发。例如身体上的小动作(摔了一跤)、认知缺陷(不知道自己唱歌难听)、对身体失去控制(当众放屁)、外表缺陷(拉链忘记拉上)或隐私监管失败(暴露自己怪癖)。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以上行为带来的尴尬体验,作为亲历者固然尴尬,但是作为旁观者同样都会感到难为情,而在心理学上这种为他人尴尬而感到尴尬的体验就称为共情尴尬。
来自德国吕贝克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教授S?ren Krach认为,人类的大脑是天生的模仿专家,它使得我们能产生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指我们能够深入去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为别人经历过的快乐的事而感到喜悦、不公的事而感到愤怒、坎坷的经历而感到悲伤。
因此,为他人的尴尬而感到尴尬,也是我们共情能力的体现。在目睹他人经历了尴尬事情后,我们的大脑随即启动脑补功能,产生与他人尴尬类似的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性死亡的鞭挞和洗礼。所以,发现别人尴尬的时候,我们也会情不自禁跟着尴尬起来,因而常常陷入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的情况。
有趣的是,虽然尴尬会传染,但有时候不一定就是亲历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共情,它有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替代性尴尬——在当事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尴尬转移给了旁观者,通俗一点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我替你感到尴尬。”
试想一个情景:在一场活动里,主持人刚从洗手间回来,他穿过礼堂的过道走上台,一卷卫生纸就挂着裤子后面,但是他本人却浑然不知。又或者演员在台上用拙劣的演技进行浮夸的表演,台下导师和观众一脸愕然和尴尬,但是演员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觉得自己演技能拿奥斯卡。
这个时候,尴尬和难受的并不是当事人,因为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困境,反倒是旁观者迅速在大脑里把自己身份代入到当事人的情景中去,从而产生相同的尴尬体验,把这种尴尬“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IC photo / 图)
什么人更容易被传染尴尬
无论是共情尴尬还是替代性尴尬,这种感同身受对于旁观者而言都是十分强烈的。Krach教授和他的实验室团队在2011年开展了一项研究,探讨替代性尴尬和共情能力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个体在尴尬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在共情程度上得分较高的实验者,在替代性尴尬方面的得分也较高。
第一人称尴尬、替代性尴尬与共情能力个体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这就意味着,有些人更容易为他人感到尴尬,是因为他们天生共情能力更强,这种能力在替代性尴尬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本人在亲历产生尴尬时所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有些人发现别人尴尬,比自己遭遇尴尬更难受。
尴尬是可以传染的,而社会性死亡小组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出糗尴尬,害怕在公众场合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会被人轻视,破坏了自己完美的社交形象。但是事实上,如果有人主动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人们会认为这个人更有亲和力,不会自视甚高。这种印象反而会帮助分享者提高社交地位,从而令更多人喜欢自己。
社会心理学指出,我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深受同伴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尴尬有时作为一种集体情绪,能够起到团结和带动人群的作用,增加个体成员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台下观众共同目睹了一场辣眼睛的尬演,你觉得他演技差?我也觉得好尴尬。一同经历过这个痛苦体验,大家也算是共患难的好知己了。
如果自己不小心出丑尴尬了,跨不去这道坎,抓心挠肝夜不能寐怎么办?不怕,只要你足够自信不尴尬,尴尬的只会是别人。
▼
相关文章推荐
在豆瓣上,“糊弄学”小组的成员花时间整理出数十个“万能糊弄语”。不想听牢骚的时候,可以说“有道理”,不想听吹牛的时候,可以说“厉害了”,拒绝闲聊的时候,可以说“你不上班吗?”遇事不决的时候呢?说“好家伙”就完事了,直接好家伙。
↓点击阅读↓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追捧《糊弄学》?》
· 南周知道出品 ·
·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
· 但是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点一下,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