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ulj.cn

首页 所有文章 归档 留言 关于我

排片只有1%的艺术电影 应该找谁要排片?_一起拍电影

编辑:李靖2019/8/31993次阅读阅读转载: 一起拍电影

作者 / 空白

“这个排片,别说让人心疼,简直让人蛋疼!强烈呼吁增加排片!!!感谢大家对这部影片的喜爱!” 这是《气·球》导演万玛才旦在朋友圈分享《这么好的片子,1%的排片真的很让人心疼啊》时的呐喊,这句呐喊也让艺术电影的排片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艺术电影的排片困局 似乎每有一部艺术佳作上映,就会遭遇一次排片困境。《八月》上映的时候有之,《嘉年华》上映的时候也有,万玛才旦导演前作《撞死了一只羊》上映的时候也有呼吁过增加排片,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王小帅控诉排片和方励下跪求排片事件。 2015年《闯入者》于五一档上映,排片不足2%,票房表现低迷,导演王小帅控诉排片,称之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在微博发声:“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却是文艺电影最坏的时代”。2019年王小帅导演新片《地久天长》从柏林电影节载誉而归。在最佳男女演员奖的加持下,《地久天长》的首日排片依旧只有6.6%,再度引发争议。博纳董事长于冬发声求排片,王小帅表示愿意排片就是进步,而影帝王景春也在微博怒斥《复联4》排片高,言辞激烈引发争议。 当然,排片争议最有名的还是,方励下跪求排片。曾担任过《二次曝光》《万物生长》的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隔空喊话,并通过下跪、磕头的形式,恳求院线经理在接下来的周末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 这一个个案例仿佛在说,影院排片似乎天然地和艺术电影走在了对立面。然而艺术电影与排片的对立,终归还是与市场对立的一种体现。许多艺术佳作即便有各大电影节奖项加持,能够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却不一定能够被市场所接纳。艺术电影没人看,还是影院不排片? 对于艺术电影到底是没人看,还是影院到底不给排片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影院端的排片机制说起。影院排片的本质无非是资源配置,对同期上映的影片加以市场性的分析,通过抉择什么样的影片排多少,排在什么样的时段,来实现优化配置,寻求票房效益最大化。 什么样的片子卖钱,什么样的片子就排得多,就能排在好的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影院排片是最客观理性的,也是最冰冷的。正如有过多年一线终端经验的“董小姐聊电影”在微博所说的一样:“不要让影院经理承担所有的情怀,不要把影院经理形容成故意不给你排片的恶人,他不给你排片,是因为你的宣传没有吸引观众进影院,没有观众的影片,影院为何要给你排片?“ 在实际操作中,影院在确定新片首日排片的时候,往往比较倚重影片先期宣发所造成的声量。单周上映影片十几部,排片自然不会雨露均沾。最直观地可以把影片市场可能性加以区分的就是影片的宣发数据,在数据平台上的想看指数,在社交网络的话题度和热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排片。当然,许多影片在上映前会放出一定的预售场次,影片预售也是影片排片的重要参考指数。 同时,影院排片工作者也会参考到自己的经验和专业性进行排片。影片的创作团队,不仅仅只是明星和导演,影片预告物料所体现出来的品质,都会纳入到排片参考。在宣发上,许多艺术电影往往受制于成本限制,投入有限,能够造成的声量比较有限;而在从经验角度来讲,艺术电影向来小众,缺乏市场几乎是一种共识:这都是艺术电影在排片上居劣势的重要原因。 不过相比于许多制作粗造的烂片,艺术电影的待遇算是比较不错的了。无论是奖项的加持还是物料呈现出来的不错质感,使得影院排片愿意给予艺术电影展现市场潜质的机会。即便是排片量小,大多数影院还是会尝试性排映艺术电影,甚至会先期放出预售。 而在上映首日之后,影片的排片几乎是完全跟着市场在走。现在各类市场数据越来越透明和及时,决定影片排片的是影片的观众口碑、更是影片的上座率。影院排片也能够及时根据影片上座情况进行调整。比如11月13日上映的《野性的呼唤》周五到周日票房逆势上扬,在第二周工作日排片随即也跟着增长。 遗憾的是,由于观众对影片的认知度低,大多数艺术电影在先期预售以及实际上座情况的表现往往都不尽如人意,最终造成“艺术电影没卖相——影院排映少,上座低——影迷拘于排映时间和场次看不到艺术电影”的困局。并且这种既定局面会不断“内卷”陷入循环。 换一个维度来看,影院排片也是基于观众角度的,而这个观众是作为大多数的观众,而非某一部电影或者某一类电影的影迷。影片排片少,不是片方与影院的对立,而是在于艺术电影与大众的某种对立——艺术电影的小众属性。艺术电影该不该求排片?艺术电影该向谁求排片? 2015年《人民日报》就曾在“微观电影产业”系列报告中发表过一篇《院线排片,谁说了算》的文章。文章指出:“院线排片由市场决定·……,说到底,看不看艺术片,最终也是观众说了算。”观众用脚投票似乎是市场永恒的真理。 当然,市场决定自然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排片也不是艺术电影市场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但情报君仍然觉得艺术电影可以求排片。 原因很简单:1. 影迷看不到艺术电影的实际是客观存在的。有问题存在,就应该解决问题。2. 发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撬动排片,只不过是方式的问题。呼吁排片,也算是一种宣发的方式。3. 对于自己的影片,片方往往比影院关注度更高也更敏感,影院排片的机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惰性和滞后性。4. 观众在用脚投票的时候,其实对艺术影片还没有形成认知,呼吁排片,尤其是通过公共传播渠道求排片,实际上也是影片信息到达观众的一种途径。观众压根不知道这部电影,又何来投票一说呢? 我们可以看到自《气·球》上映首日其上座率虽然不如绝对的主力影片《除暴》,但是仍旧高于大多数同期影片。《气·球》较高的上座率,以及高口碑是可以成为增加排片的现实依据的。而且当前电影市场大盘较冷,除了《除暴》之外,场均人次不超过3个人,市场也可以给予高质量艺术影片一些场次进行尝试。不论是呼吁排片的声音有被听到,还是影院排片对于市场的反映足够迅捷,周一到周二,《气·球》的排片从1.1%增长到2%,也可以说是见到了成效。 然而,找影院要排片往往是最直接的,但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手段。如果片方一而再再而三求排片,其实是在透支信用,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影院很有可能就不会再支持了。 既然说到电影票房是由观众用脚投票的,那么艺术电影要排片,最本质上还是要撬动观众的脚,找观众要排片。要撬动观众的脚,不仅依托于影片的品质,还要借由宣发的力量到达受众。艺术电影在宣发预算上往往捉襟见肘,因此更需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透彻观众属性,通过有限的成本到达电影核心的受众——影迷。并且要充分调动影迷群体在人际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带动其他观众群走进电影院,发挥自来水效应,实现影片出圈。另外,前文也提到影迷群体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影片宣发也可适当在增强受众在时间和地点上集中度,提高有限场次的单场效率。 尽管,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艺术电影的受众规模在扩大,但是艺术电影仍旧还是处于比较小众的范畴,艺术电影到达受众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的电影市场体制是市场化的自有竞争,艺术电影很难在政策上要排片。但是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建立还是为一些艺术电影的发行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电影市场的发展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艺术电影的市场扩容,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艺术与市场并非对立的,艺术电影一直都是电影市场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观众多样化的电影需求。艺术电影要出圈,在创作上也可以适当地亲近受众,采取更加大众化的创作策略。好的电影终归会被看到! 近期热文

手机电影「上山」记

为什么仓库片一般都卖不动?

解析11月影市寒冬的另一面

没有进口片的中国票房,经得住考验吗?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给我点个,或者把本文的网址复制分享其它好友。
本文网址:http://www.nulj.cn/k/534.html复制
写博客不容易,服务器成本也很高,感谢谢支持。微信打赏红包

发表评论

李靖的博客

大家好,我是李靖,不是封神榜的托塔天王李靖。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1991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市。我喜欢看书/看电影/摄影/打手游。感谢你访问我的博客,我在博客中会经常分享我喜欢的文章。创建这个博客记录生活,让我学会很多知识也认识了很多朋友。
关于我的更多资料>>

支持博主

写博客不容易,服务器成本也很高。您可以用微信给我发个小红包。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谢谢!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tousu117@163.com icp备案号 粤ICP备10034762号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Copyright 2021 www.nulj.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