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科学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尤为迫切。11月20日,由健康报社、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联合主办的2020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倡议活动在京举办。
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所长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云松副院长主持,同与会专家总结交流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经验,共谋未来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新思路、新路径,共同为我国抗微生物药物科学管理建言献策。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解读《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位负责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对于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重要性。一是强调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发挥感染性疾病学科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的临床指导作用。二是落实药事管理相关要求,及时完善诊疗方案。三是发挥感控在抗微生物药物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微生物检验水平。五是依托信息化建设,助力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六是提高监测分析水平。七是强化处方权的培训考核,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晓琳介绍,2005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功组建,至今共有2375家医院在平台上运行,主要任务是组织监测网成员单位按时报告监测数据,定期分析,完成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并通过行政程序进行耐药情况预警;同时,还要做好质量控制,不断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下一步,根据上级要求,首先要启动扩网工作,要将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纳入监测网。同时,要逐步提高微生物检测标本质量,探索出一些新的检测方法,通过监测反馈机制遏制细菌耐药。
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负责人杨小强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自2006年成立,至2019年9月底,监测网入网单位共有3646家,上报方式也从手工转变为网络上报。并利用平台资源,开展了制定一类切口手术预防合理用药的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制定碳青霉烯使用的评价细则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问题得到了关注,需要进一步提升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系统、感染防控体系。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协商会,决定扩大世界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的范围,将重点从“抗菌药物”改为范围更广、更具包容性的“抗微生物药物”。
范围更广,责任更重,任务也更艰巨。与会专家“问诊把脉”,指出当前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马丽平主任带来题为《2021年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能力建设调研报告》的主旨演讲。她指出,调研表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国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细菌真菌感染诊治能力提升缓慢。在参与调研的805家医院中,只有54%的医院设置了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只有47%的医院设置专门收治细菌真菌感染患者的科室、病区或治疗组。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是医院决策层重视程度和动力不足:一方面国家层面对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非常重视,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各省配套文件少,督导落实不足;另一方面感染科疾病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二是感染性疾病科人员待遇低,职业发展局限,留不住人;部分传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转型动力不足;三是专业培训不足,尤其是在县域内和儿科领域尤为突出。此外,受到医保、物价等方面制约;会诊费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也是影响因素。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药学教研室刘世坤主任带来题为《新形势(带量采购)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的思考》的报告。他表示,制定抗菌药物带量采购政策应慎重,因为不同级别医院、不同科室所接受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严重程度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也会不同,一方面要考虑临床疗效,另一方面又要考虑防止出现耐药。
与会专家建议,应以绩效考核为指挥棒,应将感染科室建设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中,推动科室建设及发展。同时,建立督查巡查制度。要发挥省级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将好经验好做法辐射到地区内各级医院。此外,对于抗菌药物管理,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抓好培训,另一方面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为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和管理水平,遏制细菌耐药,专家们共同签署《后疫情时代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倡议书》。
为了了解微生物耐药带来的风险,改变认知误区,谨慎寻求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以实际行动做到合理用药,保护自我和家人健康。三方联合出品了科普视频。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倡议书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