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阿根廷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5日上午,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于家中突发心脏骤停去世,享年60岁。
心脏骤停与猝死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让人触目惊心。猝死因何频发?哪些人是高危人群?有没有预警信号?我们又该如何远离呢?
猝死频发 生还率却极低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数超过50万人。这个数字可能仍然在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冠心病为首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增长,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
二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心理压力增加,而自主神经失衡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诱发了心脏病乃至心源性猝死。
猝死频发,但生还率却极低。我国院外猝死生还者不足1%,远远低于美国的12%。已发生心脏骤停者的救治,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都是一个社会救治工程,我们称之为生存链,在救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脱节,生命就可能逝去。
生存链主要包括第一目击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员、现场心肺复苏和使用猝死的“灭火器”——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急救人员到达后快速转运和医院内的高级心肺复苏。
为何“正常人”也可发生意外
虽然在发生意外后,80%的人都能发现冠心病的证据。但相当一部分人在生前是“正常人”,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没有冠心病症状,也没有在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就不行了呢?
冠状动脉狭窄或完全堵塞后,心脏表现为心肌缺血或坏死才会有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或胸口不适。一般来讲,狭窄的严重程度要在70%以上,才会有症状。
但研究发现,在发生心肌梗死时,68%的人在发病时冠状动脉狭窄不足50%,这些人在发病之前不会有症状。
很多中青年人虽然有动脉粥样硬化,但还没有达到狭窄非常严重的地步。可是,斑块表面的纤维帽一旦破裂,此处马上会有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加重狭窄,甚至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
事实上,这种急性冠心病发作不取决于狭窄程度,而取决于纤维帽是否稳定。纤维帽就是冠状动脉狭窄处上面的那层膜,膜下面是斑块,其实就是动脉粥样硬化。膜是否稳定,决定了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膜越薄,就越容易破裂。
一旦纤维帽破裂,就会出现心肌坏死,之后可能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比如室颤。这时心脏跳动的节律完全紊乱,心脏失去了射血功能。
“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到医院不用开刀,放个支架就好了,再严重点可以做搭桥啊。”不少人会抱着这样的想法。殊不知,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放支架。
预防要趁早
发生心肌梗死并非由心肌缺血引起,而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发。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减轻心肌缺血,但未能减少心肌梗死或心脏死亡。
即使没有心肌缺血,只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就很高。
因此,认识到冠状动脉存在粥样硬化病变,但还没有造成严重狭窄时,就有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在此时干预,有可能预防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这是近些年的重要认识。
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统计显示,40岁的人已有相当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是无声无息的,一旦急性冠心病发作,就会要人命。
这个年纪的人一定要戒烟、适量运动、健康饮食,如果有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就需要控制。这些对于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
“身心疲惫”的人群要小心
为什么很多工作负荷大、生活压力大、长期劳累的人群发生猝死和心梗的风险较高?这就涉及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问题。
听起来比较复杂,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兴奋的神经活动比较活跃,而让人休息的神经活动较弱,也就是自主神经失衡,包括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和迷走神经功能低下与障碍。其长期存在时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
长期压力大、敌意情绪、吸烟、睡眠不足、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情况也都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研究发现,与猝死有关的最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26%)和劳累(25%),其次为饮酒和过饱。
一般情况下,心率快、肥胖和血压高的人,存在一定的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状态。有这些情况的年轻人,特别需要注意。
有研究发现,每天感到身心疲惫的人发生心梗或猝死的危险较高,其预测急性心梗的价值高于血压和吸烟等传统的危险因素。身心疲惫也包括慢性疲劳、易怒和沮丧等。
根据我们进行的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劳累,其次是过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熬夜打麻将等)、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等。
“身心疲惫”其实就是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睡眠减少,容易过度疲劳,每个人都应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预防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积极身体活动、充足的睡眠、减肥、戒烟、减轻压力和冥想等可减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心脏猝死并非“不可预料”
以往认为,心脏猝死都是“猝不及防”的。但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德国一项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猝死发作前有心绞痛或呼吸困难。还有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心脏猝死发作前,心绞痛或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超过1小时,发生无脉性电活动之前的症状可持续20分钟,室颤之前的症状可达30分钟。美国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半数猝死患者有先兆症状,但仅21%呼叫了救护车。
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窗口,这是一个预防猝死的关键环节。
猝死前或心梗的症状常被忽视。最重要的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胸痛或胸闷,并伴有大汗。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后背、下颌、胸骨后、上腹部、剑突下、后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续性,也可能是间断性,性质可以是压榨性、烧灼样、憋闷,有时难以忍受,有濒死感或恐惧感。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苍白、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以上这些症状其实也是心脏骤停的预警症状,是救治的一个窗口,此时呼叫救护车去医院,生存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但实际上,中国心梗患者仅有15%左右呼叫救护车就诊。因此,知晓心脏猝死的预警症状,就有救治的机会,这比普及心肺复苏还要重要。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