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物种空间分布的重要数据来源。标本采集信息的完整性对于区域内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但标本信息完整性的评估以及采集格局的成因却较少受到关注。
热带东非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认识植物采集的空间格局以及确定优先采集区域,对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热带东非植物志》记录的植物标本采集信息以及GBIF和RAINBIO等在线植物分布数据库,构建热带东非地区(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五个国家)超过16100种(248个科,2305个属)植物分布的数据库。
通过统计在0.25°栅格内的植物采集密度和潜在物种丰富度,进行栅格内植物采集完整性的评估。研究发现热带东非地区的植物丰富度和采集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不均匀,约有16%的地区为零聚集区,超过一半的地区采集不完整。物种的丰富度以及采集的便利性(道路和人口密度)是吸引采集者的主要原因,而国界、安全性对植物采集起到负面影响。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物种丰富度高的区域仍有较多潜在物种需要被发现。在热带东非采集不完整的区域,选择优先调查区域有利于快速补充区域内植物信息数据,也有利于物种的发现和保护。该研究确定在坦桑尼亚南部、肯尼亚西部以及坦桑尼亚和乌干达边境等区域进行优先采集,并建议东非各国加强标本数字化和采集等方面的合作。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Inventory incompleteness and collecting priority on the plant diversity in tropical East Africa为题,发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博士研究生王生位为论文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周亚东为论文通讯作者。
热带东非标本采集密度(a),采集不完整性(b)以及采集优先区域(c)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中科院之声”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